此次培训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办,四川成都易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是否需要隔离?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不需要隔离,但需要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做好体温、症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乡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包括哪些人群?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是指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的人员。
返乡前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何获得?返乡人员可在出发地或目的地的任意一家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凭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返回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防控能力薄弱,疫情防控难度大,特别是春运期间返乡人员明显增多,人员流动增大,将会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各地如何落实该项政策?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确定农村地区范围,制定本省的实施细则,做好相关配套服务。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对返乡人员加强疫情防控管理?进入冬季以来,农村地区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原标题:返乡人员如何划定?国家卫健委最新回应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目前尽早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有效手段,要求返乡人员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能够有效降低疫情传入农村的风险,保障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春节。我们以爱心超市积分为激励机制,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社区治理"昭通办法"。
全市进城入镇安置比例达70.8%,城区安置比例更是高达92%,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就有9个。一是移植电子产业集群。严格按照专家指导、精准认定,因户施策、制定方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要求,开展好现场技术指导培训,采取试点示范带动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创新了查户籍对学籍、查学籍对学生、以实际对系统、以系统对责任两查四对控辍保学机制,按照摸清家底、依法处置、规范责任、动态管理四步走工作法,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因贫辍学失学。
目前,全市所有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质量安全均达标验收。二是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机制。
请问这个过程中,中山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影响,是如何巩固拓展帮扶县脱贫成效的?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昭通市委副秘书长 曾庆文: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云南日报记者:据我们了解,中山市对口帮扶的昭通四个县, 2019年已经全部达到了脱贫退出标准。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提问。不仅有效巩固拓展了对口帮扶四县的脱贫攻坚成果,也为下来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疫情防控零病例。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贫困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新闻发布昭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苏世攀: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经过两地近五年的共同努力,2019年对口四个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扶贫协作取得了重大胜利。我们深入开展践初心、摘穷帽,奔小康、感党恩教育,扎实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和三讲三评三同五促活动,着力在思想上扶、在发展上帮、在典型上引,通过身边典型感染人、激励人,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干劲,汇聚起万众一心齐攻坚的强大合力。
全市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村123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91个)、贫困人口185.07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严格对照工程竣工验收实施方案要求,采用乡村逐户验收、县区全面验收、市级抽查验收的模式,分级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验收各项工作,抓实验收每个环节,对不达标、不规范的督促其规范整改。
三是突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今天将由市扶贫办、市搬迁安置局、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市住建局介绍昭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大庆: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希望各媒体记者充分发挥各自平台优势,解读好、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各项重要内容,全面展示五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为接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谢谢各位记者的积极踊跃提问及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和详细解答。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昭通市扶贫办主任苏世攀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提问。同步建成44所学校、33个医疗卫生机构、35个警务室、44个便民服务中心、48个一水两污等配套项目,完善绿化亮化、市政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
一是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三是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乌蒙铁军。
招收2894名昭通籍学生到广东免费就读职业学校,帮助31763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山村搬到高楼林立、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的城镇安置区。
四是在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点探索5个有的东莞经验。对有返贫风险的家庭标注为黄色,实行每周1访。二是保持干部人才选派力度。建立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的五级社区治理网格,依托昭通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收集录入住户基本信息,按昭户情,对特殊困难群体家庭标注为红色,实行每日1访。
2020年11月17日至18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昭通召开。三是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坚持以四个敢不敢、善不善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敢想敢干敢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全面推行多深入少开会、多具体研究少发号施令、多帮助指导少批评指责三多三少工作法,激励促进广大干部身沉一线,着力在脱贫攻坚中锤炼一支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甘于奉献、奋勇攻坚的乌蒙铁军。安置群众有就业,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扶持共建扶贫车间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康迪服饰、和昇隆电子、金源鸿餐饮等5家企业入驻扶贫车间产业园。
全市已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住房保障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脱贫考核提供支撑保证,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三是推动穷孩子蝶变为富技工,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这得益于昭通市委、市政府从谋划之初,特别是2018年以来在顶层设计上就定位于不是为搬而搬,而是围绕改变人而搬,结合市情,确定了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进城入镇进厂上楼、集中安置、跨县搬迁的安置思路,推动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三大变化。建立健全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县市区、市直部门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选派优秀科级党员干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等工作机制,选派4592名驻村工作队员、624名驻村督导员充实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全市6.37万名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用机关沉下去促进基层动起来,用干部扎下去带动群众干起来,仅2016年以来全市就有25名干部的宝贵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累计硬化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5万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通硬化路、通客运、网购物流全覆盖。以5万亩洋芋帝国和100万亩规范化种植为带动,250万亩马铃薯正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蜕变,昭通荣获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称号。
参与实施消费扶贫8.23亿元。我们常常说安居乐业,先安居,才乐业,住房安全就是安居的根本保障。
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例如成立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已开展1100多台眼科手术,构建县镇村三级眼科体系。
五是运用组合拳答好疫情加试题。三是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我们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标准,按照贫困退出机制,严格程序、严格考核,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